對于中國來(lái)說(shuō),中國從西漢開(kāi)始就有藩屬?lài)1热缑髑鍟r(shí),朝鮮的宗主國是中國,朝鮮向中國稱(chēng)臣,朝王相當于中國的藩王。乃至明亡后朝鮮屢發(fā)“朝鮮乃大明之朝鮮也”之類(lèi)言論。包括幾任國王在內,朝鮮也不乏以“驅逐韃虜,反清復明”為己任的極端復國主義者,朝鮮的孝宗國王甚至有“養精兵十萬(wàn),出其不意,直抵關(guān)外”的具體軍事構想。19世紀下半葉還有朝鮮儒生自豪地說(shuō)“喚我作大明人”。 朝鮮學(xué)者樸趾源的作品《熱河日記》中最明顯的思明情緒,反映在該書(shū)卷1《渡江錄》之序中。序中署“崇禎百五十六年(西歷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癸卯洌上外史題”。其中稱(chēng): “曷稱(chēng)后?崇禎紀元后也。曷三更子?崇禎紀元后三更子也。曷不稱(chēng)崇禎?將渡江,故諱之也。曷諱之?江以外清人也,天下皆奉清正朔,故不敢稱(chēng)崇禎也。曷私稱(chēng)崇禎?皇明中華也,吾初受命之上國也。崇禎十七年,毅宗列皇帝殉社稷,明室亡,于今百四十余年。曷至今稱(chēng)之?清人入主中國,獨守先王之制度,是明室猶存于鴨水以東也。雖力不足以攘除戎狄,肅清中原,以光復先王之舊,然皆能尊崇禎以存中國也。” 該書(shū)卷12《行在雜錄》又稱(chēng):
“嗚呼!皇明,吾上國也。……何為上國,曰中華也。吾先王列朝之所受命也。……屬邦之?huà)D人孺子語(yǔ)上國,莫不稱(chēng)天而尊之者,四百年猶一日,蓋吾明室之恩不可忘也。昔倭奴覆我疆域,我神宗皇帝提天下之師東援之,竭帑銀以供師旅,復我三都,還我八路,我祖宗無(wú)國而有國,我百姓得免雕題赤服之俗,恩在肌髓,萬(wàn)世永賴(lài),皆吾上國之恩也。” 越南人則認為滿(mǎn)洲族的清王朝統治中國后,越南認為中原的中華文明分別由北方的清朝和南方的越南阮朝對等繼承,南方的越南阮朝有在東南亞傳播中華文明的責任。 明朝甚至允許高麗、安南、占城等附屬?lài)?a class="dict" href="/azgame/d2752539.html">文人參加明朝的科舉考試。公元1370年6月的詔書(shū)就有“高麗、安南、占城等國如有經(jīng)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國鄉試,貢赴京師會(huì )試,不拘額數選取”的規定,高麗人金濤甚至進(jìn)士及第,被授為東昌府安丘縣丞,這些都說(shuō)明恭愍王時(shí)代的高麗已經(jīng)歸命于明朝,最顯著(zhù)的標志就是從公元1370年開(kāi)始,高麗正式使用洪武年號。 屬?lài)脑O置始于戰國,如秦兵器銘文中已有屬邦一詞。漢避漢高祖劉邦諱而改稱(chēng)屬?lài)稘h書(shū)》卷6《武帝本紀》記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并將其眾合四萬(wàn)余人來(lái)降,置五屬?lài)?/a>以處之。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漢書(shū)》卷6《武帝本紀》顏師古注曰:“凡言屬?lài)撸嫫鋰柖鴮?/span>漢朝,故曰屬?lài)!薄逗鬂h書(shū)》卷118《職官志?百官五》又云:“屬?lài)挚るx遠縣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可見(jiàn)“屬?lài)笔侵醒胪醭癁榘仓脷w附的邊疆民族而依緣邊諸郡設置的一種行政建制,“主蠻夷降者”,與郡同級。 屬?lài)O有都尉、丞、侯、千人等官,下有九譯令,又有屬?lài)L(cháng)史、屬?lài)?/span>且渠、屬?lài)攽?hù)等官。各官由漢人或內屬胡、羌、夷等少數族的首領(lǐng)充任。屬?lài)嘉局缺榷c西域都護同一級,直屬中央,其治民領(lǐng)兵權如郡太守。 屬?lài)僬茖賴(lài)Q(chēng)屬?lài)T或屬?lài)T,又稱(chēng)屬?lài)姡ㄐ娂磋F軍)。張掖屬?lài)芯f(wàn)騎。
明《巡撫登萊右僉都御史袁可立晉秩兵部右侍郎夫婦誥》:“察屬?lài)樾危瑒?wù)令受我戎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