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蘭染色
細菌的不同顯色反應是由于細胞壁對乙醇的通透性和抗脫色能力的差異,主要是肽聚糖層厚度和結構決定的。經(jīng)結晶紫染色的細胞用碘液處理后形成不溶性復合物,乙醇能使它溶解,所以染色的前二步結果是一樣的,但在G+細胞中,乙醇還能使厚的肽聚糖層脫水,導致孔隙變小,由于結晶紫和碘的復合物分子太大,不能通過(guò)細胞壁,保持著(zhù)紫色。在Gˉ細胞中,乙醇處理不但破壞了胞壁外膜,還可能損傷肽聚糖層和細胞質(zhì)膜,于是被乙醇溶解的結晶紫和碘的復合物從細胞中滲漏出來(lái),當再用襯托的染色液復染時(shí),顯現紅色。紅色染料雖然也能進(jìn)入已染成紫色的G+細胞,但被紫色蓋沒(méi),紅色顯示不出來(lái)。①革蘭氏陽(yáng)性細菌的細胞壁
G+細菌細胞壁具有較厚(20-80nm)而致密的肽聚糖層,多達20層,占細胞壁成分的60%~90%,它同細胞膜的外層緊密相連(圖2-9)。有的G+細菌細胞壁中含有磷壁酸(teichoic-acid),也稱(chēng)胞壁質(zhì)(murein),它是甘油和核糖醇的聚合物,磷壁酸通常以糖或氨基酸的酯而存在。由于磷壁酸帶負電荷,它在細胞表面能調節陽(yáng)離子濃度。磷壁酸與細胞生長(cháng)有關(guān),細胞生長(cháng)中有自溶素(autolysins)酶類(lèi)起作用,磷壁酸對自溶素有調節功能,阻止胞壁過(guò)度降解和壁溶。 如果細胞壁的肽聚糖層被消溶,G+細胞成為原生質(zhì)體(protoplasts),細胞壁不復存在,而只存留細胞膜。除鏈球菌外,大多數G+細菌細胞壁中含極少蛋白質(zhì)。 ②革蘭氏陰性細菌的細胞壁 Gˉ細菌細胞壁比G+細菌細胞壁薄(15~20nm)而結構較復雜,分外膜(outer membrane)和肽聚糖層(2~3nm)。在細胞壁和細胞質(zhì)膜之間有一個(gè)明顯的空間,稱(chēng)為壁膜間隙(periplasmic space)。
外膜 Gˉ細菌細胞壁外膜的基本成分是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它同細胞質(zhì)膜相同之處也是雙層類(lèi)脂,但除磷脂外還含有多糖和蛋白質(zhì)。 LPS的多糖部分包括核心多糖和O-特異多糖。O-特異多糖由重復分支的碳水化合物分子組成,含有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鼠李糖)和二脫氧已糖。由于糖的種類(lèi)不同,使各種Gˉ細胞具有不同特性的LPS。核心多糖(core polysaccharide)的主要組分是酮脫氧辛酸(ketodeoxyoctonate, KDO)。 外膜中還含有幾種蛋白,如脂蛋白、通透蛋白。有些蛋白具有通孔作用(porin),調控外界分子進(jìn)入細胞;有的蛋白分子可以作為噬菌體的受體;許多G-細菌對高等生物有致病性是由LPS的成分決定的,它的毒性組分常稱(chēng)為內毒素(endotoxins)。 肽聚糖層 Gˉ細菌細胞壁的肽聚糖層很薄,在大腸桿菌和其它細菌中僅有單
層。肽聚糖層和外膜的內層之間通過(guò)脂蛋白連接起來(lái)。
壁膜間隙 Gˉ細菌細胞壁的外膜與細胞質(zhì)膜之間存在明顯的壁膜間隙,一層薄的肽聚糖處于其間,肽聚糖層和細胞質(zhì)膜之間的間隙較寬,肽聚糖層至外膜之間的間隙較窄。大腸桿菌的壁膜間隙寬度為12~15nm,呈膠胨態(tài)。其間含有三類(lèi)蛋白質(zhì):水解酶,催化食物的初步降解;結合蛋白,啟動(dòng)物質(zhì)轉運過(guò)程;化學(xué)受體(chemoreceptors),在趨化性中起作用的蛋白。 革蘭染色的醫學(xué)意義:
1、可以協(xié)助鑒定細菌
3、有助于了解分析細菌的致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