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經(jīng)歷
1908年,西蒙出生在巴黎的一個書香之家,從小就過著舒適、安定的優(yōu)越生活。
1929年,在法國的大、中學(xué)教師資格考試中。薩特哲學(xué)會考第一名,西蒙獲第二名。這一年,薩特二十四歲,西蒙二十一歲。而此時,他們之間的愛情還只是智力上的相互敬慕。據(jù)西蒙晚年回憶:他們一開始的戀情主要是字語的(ver-bol),而這“也許是我們關(guān)系如此持久的原因”。
考試結(jié)束后,薩特與西蒙的來往頻繁起來。當(dāng)西蒙準備到鄉(xiāng)下家中去度假時,兩人開始意識到即將到來的分離的痛苦。幾天之內(nèi),他們間的關(guān)系從智力的討論變化為肉體的吸引。西蒙后來回憶道:“那個夏季,我好像被閃電所擊,一見鐘情那句成語突然有了特別羅曼蒂克的意義。”“當(dāng)我在八月初向他告別時,我早已感覺到他再也無法離開我的一生了。”
在鄉(xiāng)間的日子里,西蒙極為苦惱。或許是真誠的愛感動了上天,一個清晨,她的表妹跑進來輕輕告訴她:有個青年男子在田野里等她。果然是薩特。
可是她的父母卻無意邀請她的朋友共進午餐。靠著熱心腸的表妹送食物,可憐的薩特在田野里孤獨的捱過了幾個夜晚。終于,愛驅(qū)使著西蒙,不顧父母的反對,自己帶著食物前往野地里與薩特相會。他們在一起度過了真正的一天。這一天,他們第一次做愛。那天晚上,西蒙回到家里“沒有人說話,父親不理睬我,母親在房中哭泣,表妹認為我們的事件極為羅曼蒂克。我寬了心,一切已很明晰。我的父母已不能再控制我的生活。現(xiàn)在我真的要為自己負責(zé),我可以隨心所欲,他們不能再管制我了。”
是的,薩特再也無法離開她的一生了。從他們相愛的1929年起,一直到薩特1980年逝世。他們一起共度了51個春秋。盡管他們一直沒有履行法律上的結(jié)婚手續(xù),甚至一直各自保留了自己的住房。 1931年,西蒙到馬賽教書。薩特則到勒哈佛爾任教。這期間,一個名叫奧爾嘉的女子走進了他們倆的生活。這個三角關(guān)系雖然在二人的愛情旅途中占了很短暫的時間,但卻留給西蒙足夠的題材來完成她的處女作《不速之客》。
1939年,二戰(zhàn)爆發(fā)。薩特上了前線。在炮火的間隙里薩特每天都給他“親愛的迷人的河貍”寫情書。(“河貍”是西蒙的昵稱)
1945年,薩特與西蒙及幾個朋友共同創(chuàng)辦“存在主義”哲學(xué)的《新時代》月刊。
1949年,被后人奉為“女權(quán)運動”的“圣經(jīng)”的《第二性》出版。
1954年,以《達官貴人》獲龔古爾獎。
五十年代訪問中國。此行的結(jié)果是《長征》的問世。 西蒙晚年將薩特給她的情書刊行于世。書名《致河貍的書信》。可惜的是:“河貍”的回信卻一封也沒編進去。
1986年4月14日,西蒙。德。波伏娃于巴黎去世。享年78歲。西蒙的逝世在全世界引起了反響。各種美譽紛紛而至。而當(dāng)時的法國共產(chǎn)黨總書記馬歇的話尤其深刻:“波伏娃遠不同意共產(chǎn)黨人的所有觀點,她同我們的爭論是毫不動搖的,但我代表法國全體共產(chǎn)黨員向她致意,因為她始終代表著我們社會進步思想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