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日,漢語詞語,又稱“伏天”,意思是指三伏天,時間為夏至后第三個庚日后的三四十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1][2]

中文名

伏日

外文名

furi

別名

伏天

釋義

三伏的總稱

詞性

實詞

類型

初伏、中伏、末伏

概念

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古代亦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

拼音

fú rì

注音

ㄈㄨˊ ㄖˋ

詞語出處

《漢書·東方朔傳》:“伏日,詔賜從官肉?!?/p>

顏師古注:“三伏之日也?!?/p>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六月伏日,并作湯餅,名為辟惡。”

宋·高承《事物紀原·正朔歷數(shù)》:“立秋以金代火而畏火,故至庚日必伏,故謂之伏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