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
天山鐵角蕨種拉丁名:
Asplenium tianshanense Ching科中文名:
鐵角蕨科科拉丁名:
Aspleniaceae屬中文名:
鐵角蕨屬屬拉丁名:
Asplenium國內(nèi)分布:
新疆命名來源:
[Acta Phytotax. Sin. 23(1): 4. 1985]中國植物志:
4(2):096植物特征
植株高10-15厘米。根狀莖斜升,先端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1-2毫米,基部寬約0.4毫米,膜質(zhì),黑褐色,有光澤,全緣。葉多數(shù)密集簇生;葉柄長4-6厘米,纖細,粗約1毫米,下部黑褐色,有光澤,上部為灰綠色,疏被褐黑色纖維狀小鱗片,以后陸續(xù)脫落而變光滑,上面有淺闊縱溝;葉片披針形,長5-6厘米,中部寬1.5-2厘米,兩端漸狹,先端短漸尖,二回羽狀;羽片8-10對,互生或基部的對生,略斜展,近無柄,下部羽片略縮短,疏離,中部羽片彼此接近,相距8-10毫米,三角形,長9-13毫米,基部寬6-10毫米,急尖頭,基部為不對稱的圓截形,上側(cè)緊靠葉軸,下側(cè)楔形,一回羽狀;小羽片3-4對,斜展,基部上側(cè)一片較大,近匙形,長4-6毫米,寬1.5-3 (-4) 毫米,鈍頭或圓截頭,基部楔形,與羽軸合生并下延成狹翅,邊緣撕裂成線形的急尖頭裂片,裂片斜向上,彼此密接;向上各對小羽片與基部的同形而漸小,略疏離。葉脈隱約可見,或上面明顯并略隆起,小脈二叉或二回二叉,小脈纖細,斜向上,伸入裂片先端,但不達葉邊。葉堅草質(zhì),干后暗綠色;葉軸灰綠色,上面有縱溝,略被褐棕色纖維狀小鱗片。孢子囊群橢圓形,長1-1.5毫米,棕色,斜向上,生于小脈中部以下,緊靠羽軸或主脈,排列整齊,每小羽片有1-2枚(基部一對小羽片有2-3枚);囊群蓋橢圓形,灰棕色,薄膜質(zhì),全緣,開向羽軸或主脈,宿存。
地理分布
特產(chǎn)新疆(天山、博格達山)。生干旱巖石縫中,海拔1800米。
形態(tài)特征
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1-2毫米,基部寬約0.4毫米,膜質(zhì),黑褐色,有光澤,全緣。葉多數(shù)密集簇生;葉柄長4-6厘米,纖細,粗約1毫米,下部黑褐色,有光澤,上部為灰綠色,疏被褐黑色纖維狀小鱗片,以后陸續(xù)脫落而變光滑,上面有淺闊縱溝;葉片披針形,長5-6厘米,中部寬1.5-2厘米,兩端漸狹,先端短漸尖,二回羽狀;羽片8-10對,互生或基部的對生,略斜展,近無柄,下部羽片略縮短,疏離,中部羽片彼此接近,相距8-10毫米,三角形,長9-13毫米,基部寬6-10毫米,急尖頭,基部為不對稱的圓截形,上側(cè)緊靠葉軸,下側(cè)楔形,一回羽狀;小羽片3-4對,斜展,基部上側(cè)一片較大,近匙形,長4-6毫米,寬1.5-3(-4)毫米,鈍頭或圓截頭,基部楔形,與羽軸合生并下延成狹翅,邊緣撕裂成線形的急尖頭裂片,裂片斜向上,彼此密接;向上各對小羽片與基部的同形而漸小,略疏離。葉脈隱約可見,或上面明顯并略隆起,小脈二叉或二回二叉,小脈纖細,斜向上,伸入裂片先端,但不達葉邊。葉堅草質(zhì),干后暗綠色;葉軸灰綠色,上面有縱溝,略被褐棕色纖維狀小鱗片。孢子囊群橢圓形,長1-1.5毫米,棕色,斜向上,生于小脈中部以下,緊靠羽軸或主脈,排列整齊,每小羽片有1-2枚(基部一對小羽片有2-3枚);囊群蓋橢圓形,灰棕色,薄膜質(zhì),全緣,開向羽軸或主脈,宿存。本種形體極似西北鐵角蕨A.nesiiChrist,但葉片較寬,小羽片邊緣撕裂成線形裂片,故易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