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屬分布
小檗科,除了小檗屬往南分布到非洲和南美洲之外,幾乎所有屬均分布于北半球溫帶及亞熱帶高山地區,呈間斷分布或地區特有,極具生物地理學(xué)意義。裸花草屬Achlys呈東亞-北美西部分布;紅毛七屬、山荷葉屬各具3種,呈東亞-北美東部分布;桃兒七屬、鮮黃連屬均為東亞單種特有屬,而其近緣單種屬,Podophyllum和Jeffersonia則間斷分布于北美東部;Vancouveria屬是美國西北部的特有屬,而其近緣的淫羊藿屬間斷分布于舊大陸,中國為其現代地理分布中心;鬼臼屬Dysosma、南天竹屬和Ranzania屬則是中國或東亞特有屬。
17屬,約有650種,主產(chǎn)北溫帶和亞熱帶高山地區。中國有11屬,約320種。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但以四川、云南、西藏種類(lèi)最多。

小檗科
該科植物共13屬約600種。主要分布于北溫帶,中國有10屬約300種,主要分布于西部和西南部。分科方式
有人把該科分為鬼臼亞科(Podophylloideae)和小檗亞科(Berberideae)。前者以花無(wú)蜜腺及營(yíng)養葉不作羽狀分裂為特點(diǎn),而后者則以花具蜜腺及營(yíng)養葉為羽狀復葉或單葉為特點(diǎn)。而J·哈欽森則分為鬼臼科、小檗科和南天竹科。
繁殖方式
在小檗屬及十大功勞屬中,雄蕊對外界的刺激有敏感反應,當雄蕊被蜂類(lèi)接觸時(shí),即彈向內方,使帶有花粉的瓣片觸及昆蟲(chóng)頭部,所以蜜蜂在采蜜時(shí),常把從另一朵花粘著(zhù)的花粉傳置在它花的柱頭上。認為,雄蕊易受刺激可保證自花傳粉。認為是為了增進(jìn)異花傳粉的一種方法。
形態(tài)特征
灌木或多年生草本,稀小喬木,常綠或落葉,有時(shí)具根狀莖或塊莖。莖具刺或無(wú)。葉互生,稀對生或基生,單葉或1-3回羽狀復葉;托葉存在或缺;葉脈羽狀或掌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單生,簇生或組成總狀花序,穗狀花序,傘形花序,聚傘花序或圓錐花序;花具花梗或無(wú);花兩性,輻射對稱(chēng),小苞片存在或缺如,花被通常3基數,偶2基數,稀缺如;萼片6-9,常花瓣狀,離生,2-3輪;花瓣6,扁平,盔狀或呈距狀,或變?yōu)槊巯贍睿坑忻巯倩蛉保恍廴锱c花瓣同數而對生,花藥2室,瓣裂或縱裂;子房上位,1室,胚珠多數或少數,稀1枚,基生或側膜胎座,花柱存在或缺,有時(shí)結果時(shí)縮存。漿果,蒴果,蓇葖果或瘦果。種子1至多數,有時(shí)具假種皮;富含胚乳;或大或小。
灌木或多年生草本。花兩性,具蜜腺或無(wú),輪狀排列,整齊,下位,3或有時(shí)為2基數。花被2~4輪。雄蕊與花瓣同數且與之對生,稀較多;花藥瓣裂,有時(shí)縱裂。心皮一般單生;胚珠多數至少數,稀1枚。果實(shí)為漿果或蒴果。花粉一般為單粒狀,稀四合花粉。染色體基數x=6,8,10,14。
下級分類(lèi)

十大功勞
小檗屬Berberis Linn.紅毛七屬Caulophyllum Michaux
山荷葉屬Diphylleia Michaux
鬼臼屬Dysosma Woodson
淫羊藿屬Epimedium Linn.
牡丹草屬Gymnospermium Spach
囊果草屬Leontice Linn.
十大功勞屬Mahonia Nuttall
南天竹屬Nandina Thunb.
鮮黃連屬Plagiorhegma Maxim.
桃兒七屬Sinopodophyllum Ying
主要價(jià)值
該科大多數屬植物具有藥用價(jià)值。小檗屬和十大功勞屬植物的根和莖含有多種生物堿,在民間廣泛代替中藥黃連和黃柏使用,而且也是中、西成藥中作為黃連素的良好代用品。中名淫羊藿和鬼臼,最早見(jiàn)于《神農本草》,后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名醫別錄》中有較具體的地理分布記述,足見(jiàn)我國民間中醫利用這兩屬植物作為藥材已有十分悠久的歷史。由于從足葉草屬和桃兒七屬植物中提取了鬼臼類(lèi)木脂素并證實(shí)其抗癌活性,引起醫學(xué)、化學(xué)和生物學(xué)方面的高度重視。20世紀50年代以來(lái),進(jìn)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對鬼臼脂素的結構進(jìn)行了改造,將其低毒性的衍生物應用于臨床。
該科中的許多植物具有觀(guān)賞價(jià)值。南天竹以及小檗屬和十大功勞屬中的一些植物早已作為觀(guān)賞植物在國內外廣為栽培,國外有些引自中國的種類(lèi),如闊葉十大功勞Mahonia bealei在美國東南部已成為當地的歸化植物,南天竹也可在遠離栽培地區見(jiàn)其蹤跡。有些草本屬植物的花大而艷,如鬼臼屬、桃兒七屬和淫羊蕾屬等亦極具開(kāi)發(fā)前景。自Jussieu(1789)建立小檗科以來(lái),已有若干系統發(fā)表,全科17屬曾被劃分為2-4個(gè)科,各小科的定界也不盡相同。持廣義小檗科概念的作者,對科下各屬的系統處理亦多有爭議。新近出版的《北美植物志》(1997)雖持廣義小檗科概念,但科下屬的概念較寬,將十大功勞屬并人小檗屬。本卷采用廣義小檗科概念,但仍保留十大功勞屬。
小檗科植物以盛產(chǎn)中國傳統的中藥材植物而著(zhù)稱(chēng),淫羊藿屬植物的莖、葉含有淫羊藿苷(icariine)。小檗屬和十大功勞屬植物的根、根皮和莖皮含有多種生物堿,其中最主要的為小檗堿(berberine),以及少量的巴馬亭(palmatine)、藥根堿(jatrorrhizine)、小檗胺(berbemine)和尖刺堿(oxyacanthine)等,均具有多種生理活性。八角蓮屬、山荷葉屬和桃兒七屬植物均含鬼臼脂素(podophyllo-toxin)和山荷葉素(diphyllin)等,對多種癌癥有一定效果。但鬼臼脂素毒性太大,臨床應慎用。小檗屬和十大功勞屬的一些種也是著(zhù)名的觀(guān)賞植物和小麥稈銹病越冬孢子的轉主寄主。
親緣關(guān)系
一般認為小檗科與毛茛科有親緣關(guān)系。自毛茛屬中具多數雄蕊和心皮;鬼臼屬及牡丹草屬中,胚芽具側面突破等特點(diǎn)支持了這一觀(guān)點(diǎn)。
重要植物

華西小劈
華西小檗:中國南北均有分布,在西南山區,特別在石灰巖上常自成群落。落葉或常綠灌木,皮黃味苦;枝有刺;葉為單葉,邊緣具刺狀鋸齒;花黃色,單生或簇生,或為圓錐花序、總狀花序和傘形花序。萼片6;花瓣6,基部常有2腺體;雄蕊6,瓣裂,果為紅色或黑色漿果,也有觀(guān)賞價(jià)值。根和莖皮富含小檗堿,可代黃連使用。十大功勞: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部。生山坡及灌叢中。常綠灌木,因枝無(wú)刺,葉為羽狀復葉,花序由芽鱗的腋內抽出,以及萼片9枚而不同于小檗屬植物。這類(lèi)植物約100種,中國近50種,其葉終年長(cháng)青,革質(zhì),有光澤,鋸齒如刺;葉叢間垂出數枝花序,著(zhù)黃花;果實(shí)卵圓形,熟后常呈藍黑色,常被白粉,常栽培于庭園,供觀(guān)賞及藥用。
南天竹
:產(chǎn)于中國和日本。原名南天燭,始見(jiàn)于《圖經(jīng)本草》,至明代《通雅》始稱(chēng)南天竹。因其有節、似竹而得名。其實(shí)它與竹相異甚遠。灌木;小葉對生,全緣,2~3回羽狀復葉,綠色,冬季變紅色,圓錐花序頂生,花白色,為3基數的多輪花;雄蕊6,花瓣狀,離生;心皮在腹縫線(xiàn)上有2枚胚珠;漿果初始碧色,至冬漸變鮮紅色,圓整可愛(ài),臘月后始凋,是人們喜愛(ài)的園圃植物。果實(shí)為鎮咳藥,根葉亦可入藥。淫羊藿
:全世界約20余種,中國約15種,除1種外,均為特有種。多年生草本,單葉或1至3回羽狀復葉;總伏花序或圓錐花序頂生;萼片8,兩輪排列,內輪呈花瓣狀;花瓣4,通常有距;雄蕊4,與花瓣對生,蒴果具肉質(zhì)假種皮。藥用歷史悠久。
八角蓮
八角蓮:分布于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喜生長(cháng)在林下。一般從海拔300~3500米之間都有它們的蹤跡。《神農本草經(jīng)》中的“鬼臼”,即八角蓮屬植物,多年生草本,葉大,盾形,下面密被毛;花數朵,簇生于近葉基部,兩性,下垂;萼片6,膜質(zhì),早落;花瓣6,暗紫紅色,勺狀倒卵形;雄蕊6,花絲扁平,花藥內向開(kāi)裂;雄蕊單生,柱頭球形;子房1室,有多數胚珠。果為漿果,紅色,很有觀(guān)賞價(jià)值。全草藥用,能散風(fēng)祛痰,解毒消腫。桃兒七
:在中國分布于甘肅、陜西、四川、云南和西藏。錫金、尼泊爾、不丹、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東部也有。多年生高山植物,桃兒七屬僅1種。以根狀莖粗,節明顯,葉非盾狀,先花后葉,雄蕊6,四合花粉等特征而與極近緣的足葉草屬相區別。花粉紅色,果為大漿果,紅色。很有觀(guān)賞價(jià)值。可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