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區
●太浦河
太浦河位于青浦區西南部。因溝通太湖和黃浦江,故名。1958~1991年在天然湖蕩的基礎上人工開(kāi)挖連接而成。西起江蘇省吳江市廟港鄉太湖東岸,東至青浦區金澤鎮池家港村入上海市境,在練塘鎮南大港處與西泖河相接。長(cháng)57.2公里,流經(jīng)江、浙、滬3省市15個(gè)鄉鎮,其中江蘇吳江市境長(cháng)40.5公里,浙江嘉善縣境內1.46公里均是湖蕩水面,上海市內15.24公里。太浦河中段,河湖眾多,大小湖蕩共205個(gè),自西往東穿越螞蟻漾、雪落漾、大龍蕩、楊家蕩、汾湖、東姑蕩、邗上蕩、馬斜湖、長(cháng)白蕩、錢(qián)盛蕩、葉厙蕩等20多個(gè)湖泊蕩漾。底寬110~150米,面寬200米,底高最深處在南大港-4.9米。承泄太湖流域的2/5洪澇水量,可通航60~80噸級船只。 ●北橫港
北橫港位于青浦區西部,淀山湖以南。西起小葑漾,東迄攔路港。流經(jīng)金澤、西岑、蓮盛三鎮。長(cháng)9.08公里。可通航60噸級船只。太浦河開(kāi)通前,是浙江通往上海的一條重要航道,東口設有船閘一座。水面寬廣,風(fēng)景秀麗,河兩岸有上海市紡織局和園林局辦的療養院。 ●小淶港
●朱泖河
朱泖河位于青浦區西部。北起淀浦河,穿越朱家角和沈巷鎮,南抵東泖河。長(cháng)7.2公里,底高-1米,河面寬30~40米,通航能力為50噸級。大部分是在舊河基礎上裁彎取直浚挖而成。南口建有套閘一座,起排澇、引水、擋潮、通航作用。是朱家角和沈巷兩鎮農田澇水南排的主要河道之一。
黃浦江
●攔路港
攔路港位于青浦區西南部,淀山湖東南,介于大小蓮湖之間。西北起淀山湖口淀峰,東南至東方紅大橋接東、西泖河。為淀山湖主要泄水通道。"攔"原多作"爛",以"爛路"得名,或說(shuō)因過(guò)去河上無(wú)橋,兩岸交通受阻,故名。長(cháng)8.7公里。底寬30米,淀峰附近底高為-3米,河面寬80米,水流湍急。清代為華亭、奉賢、婁縣、金山、青浦5縣運糧入湖通道。為五級航道,系蘇申外港線(xiàn)的主要河段之一,灌溉農田約1300公頃。 ●泖河
泖河位于青浦區東南部和松江區鄰接處。河道昔寬如湖,原名泖湖,又名團(一作圓)泖,為"華亭三泖"(團泖、大泖、長(cháng)泖)之一。西北于青浦縣練塘鎮東方紅大橋處接攔路港,東南至松江區石湖蕩鎮泖河村與小斜塘相連。承接淀山湖和太浦河來(lái)水。為黃浦江上游主要河段。長(cháng)10.5公里,河面北狹南寬,寬度100~500米,最寬處達700米。底寬平均50米,底深在1米以上。通航能力:北段為500噸級,南段為300噸級。受益農田約1萬(wàn)公頃。南北各有沙洲:北沙洲名泖塔圩,分泖河為東西兩支,西泖河接太浦河來(lái)水,東泖河接西大盈港來(lái)水,洲上舊有唐澄照禪寺和泖塔,現寺毀塔存;南沙洲名小獨圩,面積約30公頃,分泖河為南北兩支。南支寬300米,因淤淺,已筑籪養魚(yú),不通航。北支又稱(chēng)中圖漕,為今主航道,寬120米,底高-1米,通航300噸級船只。 ●南橫港
南橫港在青浦區西部蓮盛鎮境內。西起大葑漾,穿越任屯蕩、山秦蕩,東至攔路港。長(cháng)9.8公里。底寬15米,底高-1米,河面寬度為40~75米。杜賴(lài)村以西為新開(kāi)河段,以東為原橫港。攔路港口有節制閘。是太浦河北片西水東排的主要河道之一。 ●柘澤塘
柘澤塘位于青浦區中部。舊稱(chēng)柘溪。北起淀浦河,南至青浦與松江兩區交界處接官塘。長(cháng)5.7公里,水深2.5米,可通航60~80噸級船只,灌溉農田1300余公頃。 ●淀浦河
淀浦河位于青浦區中部、松江區北部、閔行區中部。西起淀山湖口九曲港,東至黃浦江船華渡口。聯(lián)結淀山湖、黃浦江,故名。自西向東橫越上海市中部,跨青浦、松江兩區和閔行區10個(gè)鎮,與西大盈港、東大盈港、老通波塘、新通波塘、北竹港和北橫涇等交匯。長(cháng)46公里。青浦鎮以西河段原名漕港。其中青浦段最長(cháng),為29公里,底寬25米,底高-1米,河面寬48米。淀浦河系沿原搶開(kāi)河、漕港、橫泖、蒲匯塘等河裁變取直、拓寬、浚深,并歷經(jīng)1959年、1971年、1977年三次施工,1977年3月全線(xiàn)貫通。是1949年以來(lái)上海市最大的水利工程,為青浦區、松江區控制排水的骨干河道,也是溝通太湖流域和上海市的骨干航道之一。西端淀山湖口建有船閘,東部在松江區、閔行區交界處建有節制閘和船閘。為六級航道,通行100噸級船只,受益農田約3.6萬(wàn)公頃,具有排澇作用。 閔行區
●大治河
大治河位于閔行區南部、南匯區中部。是上海市于1977~1979年期間開(kāi)挖的人工河道。取撥亂反正加強國家治理之意命名。西起黃浦江,經(jīng)閘港、魯匯、宣橋,并與泰青港、奉新港、浦東運河、泐馬河、五尺溝、白龍港、隨塘河等交匯,東入東海。長(cháng)36公里,河寬102米。枯水期航道水深4.2米,高程-2米,底寬64米。具有航運、灌溉、納潮泄洪、排澇調蓄、沖污等功能。可通航30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3.1萬(wàn)公頃。 ●女兒涇
女兒涇位于閔行區西南部。又名吳泥涇、魚(yú)泥涇或語(yǔ)兒涇。北接俞塘,南入黃浦江。長(cháng)4.5公里。可通行60~100噸級船舶,且有灌溉之利。
黃浦江
●北竹港
北竹港位于閔行區西南部。古稱(chēng)竹岡或竹岡塘,以岡身竹岡得名。后稱(chēng)竹港,1981年改名北竹港。北起淀浦河,接小淶港,南經(jīng)莘莊、顓橋、馬橋、閔行,入黃浦江。長(cháng)約15公里余。河寬4~7米,航道水深1.1~1.6米,枯水期可通行20~40噸級船舶。 ●張家塘港
張家塘港位于閔行區中部、徐匯區南部。西起新涇港,東入黃浦江。長(cháng)約8公里。枯水期水深1.2米,可通行2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530公頃。
松江區
●大蒸港
大蒸港位于松江區西部、青浦區南部。又名大蒸塘。據清光緒《青浦縣志》載:"塘在濮陽(yáng)塘南,其地有古濮陽(yáng)王墓,蒸土為之,故名。"西起松江區三尖嘴滬杭鐵路橋以西圓泄涇,東迄浙江省界紅旗塘。流經(jīng)青浦區蒸淀、小蒸及松江區新浜等鎮。長(cháng)10.2公里。底高-3~-4米。為六級航道,通航80噸級船只。灌溉農田約1300公頃。是浙北洪水下泄重要通道,也是浙江、上海間的重要水上航道。 ●北沙港
北沙港位于松江區東部、閔行區西南部。北起松江區張家浜,往南經(jīng)馬橋,至閔行入黃浦江。穿越六磊塘、俞塘。古以沙岡為名,稱(chēng)沙岡塘,1959年改名沙港,1994年更名北沙港。長(cháng)約13公里。通航15~60噸級船只。明天順四年(1460年)、萬(wàn)歷七年(1579年)、清順治九年(1652年)、同治三年(1864年)及1958年、1981年等曾疏浚。具排灌、通航作用。 ●葉榭塘
葉榭塘位于松江區東南部、金山區東部。以葉榭鎮名命名。古名南鹽鐵塘,相傳吳越王用于運鹽鐵,故名。北自黃浦江松浦大橋東側起,向南流經(jīng)葉榭、金山區亭新鎮盛梓廟,南迄運港,與龍泉港相接。長(cháng)7.3公里,底深1~3米,河面寬44~55米。屬6級航道,通行100噸級船只,受益農田約2000公頃。 ●辰山塘
辰山塘位于松江區北部。因流經(jīng)辰山東麓而得名。辰山亦稱(chēng)神山,故亦名神山塘。北起三官塘,南至老油墩港按沈涇塘。長(cháng)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9米,可通行30噸級船舶。
●沈涇塘
沈緊塘位于松江區城西北。北起老油墩港接辰山塘,往東南到松江城西南入松江市河,長(cháng)6.5公里。枯水期水深1.7米,寬約14米,可通行30噸級船舶。 ●泗涇塘
泗涇塘位于松江區東北部。古稱(chēng)泗涇,因納通波塘、外婆涇、洞涇、張涇4水而得名。西起通波塘,東流過(guò)洞涇入北泖涇。長(cháng)8.65公里,底高0米,河面寬度在27~58米不等,最寬處于泗涇鎮西一段達80米。
黃浦江
通航能力為40噸級,受益農田1000余公頃。 ●俞塘
俞塘位于松江區中部、閔行區南部。西起通波塘,向東流經(jīng)馬橋、北橋、塘灣、吳涇入黃浦江,并與洞涇港、北泖涇、北沙港、北竹港、北橫涇相交匯。長(cháng)24公里,底寬4~6米,底高0米,河面寬27米,通航能力15~30噸級。為松江區東部和閔行區南部農田排灌和調節水量的主要河道之一,受益農田約5000公頃。 ●洞涇港
洞涇港位于松江區東部,通波塘和北泖涇之間。北起淀浦河,流經(jīng)泗涇、洞涇、賣(mài)花橋等集鎮,南入黃浦江。原北起泗涇塘,南流至茸北鎮、龍樹(shù)庵轉西南通環(huán)城河。1971年廢除龍樹(shù)庵至環(huán)城河段,利用舊河道向南挖通黃浦江。1972年在泗涇塘疏浚小洞涇通淀浦河,合名洞涇港。長(cháng)19.5公里,底深0~1.5米,河面寬31~35米,通航能力20~25噸級,灌溉農田1600余公頃。是松江區北水南排的主要河道之一。 ●圓泄涇
園泄涇位于松江區南部。西起松江區與青浦區交界處,上接大蒸港,東匯斜塘入橫潦涇。以圓泖泄水入浦,故名。古名懸星涇。長(cháng)5.73公里,底高-1米,河面寬120米。屬6級航道,通行100噸級船只,是承接上游來(lái)水下泄入黃浦江的主要河道,黃浦江上游段重要航道之一。 ●斜塘
斜塘位于松江區西部。西北在石湖蕩鎮泖口村與泖河相連,東南流至李塔匯鎮與圓泄涇交匯,接橫潦涇。承淀山湖和太浦河來(lái)水,量大流急。河長(cháng)6.5公里,底寬70米,底深4米,河面寬約180米。屬五級航道,可通行300噸級船只,是蘇申外港線(xiàn)的主要組成部分。太浦河開(kāi)通后,成為長(cháng)(興)湖(州)申線(xiàn)的主要通道。是太浦河南岸排澇的主要通道之一。受益農田約6600公頃。石湖蕩鎮以東河段上有滬杭鐵路橋。 ●橫潦涇
橫潦涇在松江區西南部。西起斜塘與圓泄涇匯合處,東匯大泖港接豎潦涇,為黃浦江上游主要河段之一。長(cháng)5.5公里,底寬80~200米,面寬240米。屬二級航道,通行1000噸級船只,與豎潦涇同為杭申線(xiàn)、長(cháng)湖申線(xiàn)和蘇申外港線(xiàn)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上海市聯(lián)結浙江省的水上動(dòng)脈,太湖流域和浙江來(lái)水下泄入海的主要通道。
●川楊河
川楊河位于浦東新區南部。西起黃浦江,往東經(jīng)楊思、孫橋、川沙,流入長(cháng)江口。長(cháng)約29公里。1978年11月~1980年1月人工開(kāi)挖而成。有航運、泄洪、排澇、灌溉和引水沖污等功能。可通航100噸級船只。東西兩端分別建有三閘港節制閘及楊思節制閘。當市中心區黃浦江水位暴漲至5.2米以上,或浦東新區遭受洪水威脅時(shí),可打開(kāi)楊思節制閘,將漲水積澇往東排入長(cháng)江;反之,如浦東遇旱或水質(zhì)污染嚴重時(shí),可打開(kāi)三閘港節制閘,引長(cháng)江淡水入川楊河。受益農田2萬(wàn)余公頃。 ●三林塘港
三林橫港位于浦東新區西南部。東起浦東新區與南匯區界,往西經(jīng)楊思港入黃浦江。因橫貫三林鎮境,故稱(chēng)三林塘。長(cháng)約8公里。河寬6~10米,水深0.8~1.8米。下游原由三林往西南入黃浦江,后因河口淤塞,1952年冬,經(jīng)人工開(kāi)鑿,改往西北入新涇港,新涇港同時(shí)改稱(chēng)三林塘港。可通行30~4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1000公頃。
黃浦江
●白蓮涇
白蓮涇位于浦東新區西南。西起三八河,經(jīng)北蔡、花木、嚴橋、六里等,西入黃浦江,東鄰上海世博園。長(cháng)22.5公里。歷代疏浚次數較多,1977年曾在河口建套閘,并將下游河道浚深加寬、截彎取直,從港口至船閘一段能通行100噸級船舶,自船閘至川楊河段可通行6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2萬(wàn)余公頃。 ●西溝港
西溝港位于浦東新區中部。曾稱(chēng)西溝浦。南起川楊河,往北流經(jīng)張江、金橋、洋涇、張橋等4鎮境,入黃浦江。長(cháng)11.47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8米,可通行20~30噸級船舶。河口建有節制水閘。
●張家浜
張家浜位于浦東新區中北部。東起浦東運河,往西流經(jīng)王港、唐鎮、金橋、張江、洋涇、花木、嚴橋等鎮境,至塘橋入黃浦江。長(cháng)17.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8米,寬6米,可通行15噸級船舶,受益農田2600余公頃。張家浜與洋涇港、西溝港和川楊河等西口水閘已形成完整的引排水系統,不僅可引淡水灌溉和沖污,且能排除內澇。 ●洋涇港
洋涇港位于浦東新區西部。南起自華漕達,往北越浦東大道七號橋入黃浦江。長(cháng)4公里余。枯水期水深1.3~1.8米,河面寬6~10米,可航行15~40噸級船只,有排洪和灌溉之利。
●趙家溝
趙家溝位于浦東新區北部。東起隨塘河,西流經(jīng)顧路、楊園、東溝、張橋4鎮,經(jīng)浦東大道九號橋,再經(jīng)東溝入黃浦江。長(cháng)9.2公里。枯水期水深1.8米,可通行4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1.1萬(wàn)公頃。
●高橋港
高橋港位于浦東新區北部。原為嘉定縣、松江縣與上海縣間之界河,故明代已名界浜。南起趙家溝,北流經(jīng)楊園、高東、東溝、高橋4鎮,西入黃浦江。長(cháng)11.6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3~1.8米,通航30~6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2000公頃。 ●曹家溝
曹家溝位于浦東新區中部。曾名都臺浦。明天順二年(1458年),巡撫都御史崔恭疏浚曹家溝,故稱(chēng)曹家溝為都臺浦。由三灶港北流,經(jīng)過(guò)川沙鎮、唐鎮、陸行、張橋4鎮,達趙家溝。長(cháng)13.2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3米,寬10米,可通行20噸船舶,受益農田3000余公頃。 ●橫涇
上橫涇位于奉賢區西南部。西起俞涇塘,往東流經(jīng)法華橋、新寺,與南沙港、南竹港、南橫涇相交,東至廟涇港。長(cháng)11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米,可航行1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1330余公頃。而下橫涇位于金山區東部、奉賢區西南部。西起萬(wàn)擔塘,往東與南沙港相交,抵柘林,入南竹港。流經(jīng)胡橋、柘林等鎮。長(cháng)10.3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6米,可通行5~1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1200余公頃。 巨潮港位于奉賢區西北部。亦稱(chēng)巨漕或巨漕港。南起莊行,北迄黃浦江。長(cháng)8.4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3~2.2米,可通行20~4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2500公頃。
●金匯港
金匯港位于奉賢區中部。北起黃浦江,往南經(jīng)金沙、齊賢、光明、奉新,穿越浦南運河、隨塘河,以及里護塘、人民塘、團結塘等海塘入杭州灣。長(cháng)約22公里,底深1~1.5米,底寬44~90米。原名金匯塘,北段為岡涇塘,南段為和尚塘。現為奉賢區最大引排水河道,占全區引水量52%,排水量60%,南北兩端均建有節制閘,汛期洪水可開(kāi)閘排入杭州灣。可通行100~30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2400公頃。
黃浦江
●春申塘
春申塘位于閔行區中部。又名莘村塘。西起北竹港,往東與北橫涇、馬屯港相交后,入黃浦江。長(cháng)9.1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2米,可通行10~3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2000公頃。 ●南竹港
南竹港位于奉賢區西部。北起黃浦江,南流經(jīng)南橋、新寺、柘林,入運石河。長(cháng)約19.4公里。可通行20~40噸級船舶。
●南沙港
南沙港位于奉賢區西部。北起黃浦江,南流經(jīng)鄔橋、法華橋,至胡橋匯上橫涇后南入運石河。長(cháng)約18余公里。兼具排灌、通航之利。 徐匯區
●上澳塘港
上澳塘港位于徐匯區西部。南起漕河涇港,往北經(jīng)漕寶路三號橋、上澳塘,入蒲匯塘。長(cháng)約2公里。可通行10~15噸級小船。 ●龍華港
龍華港在徐匯區東部。明正德《松江府志》卷二云:"龍華港,東南至百婆橋,入于黃浦,故亦名百婆塘。"后來(lái)百婆橋也稱(chēng)百步橋,百婆塘亦叫百步塘。西起蒲匯塘與漕河涇港交匯處,東入黃浦江。長(cháng)3.7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6~1.9米,可通行10~60噸級船舶。 東走馬塘位于楊浦區北部。西起政修路,往南穿越四平路折而東,納楊樹(shù)浦港,往東越寧國北路,過(guò)控江新村、中農新村,入虬江。長(cháng)5公里,寬20~30米,水深;低水位2.2~2.4米,高水位3.8~4米。東走馬塘以江灣鎮走馬塘往東延伸而得名,又稱(chēng)外走馬塘。現兩岸多工廠(chǎng)、住宅,水質(zhì)嚴重污染,僅有排澇之利。 ●虬江
虬江位于楊浦區北部。西起國定路西,越國定路、淞滬路,經(jīng)長(cháng)海醫院、沈家行后,往南越翔殷路,再與東走馬塘相會(huì ),往東越軍工路、上海機床廠(chǎng),于復興島北端附近流入黃浦江。長(cháng)7公里余,河面寬30~40米,低水位水深0.8~1.8米,高水位水深3.9~4米。通航能力在10噸級以下,軍工路至黃浦江一段長(cháng)1.4公里,可通行60噸級船只。有通航、排澇之功能。原虬江古河道西起白鶴江至吳淞江會(huì )合口,東流經(jīng)今白鶴、舊青浦、紀王、封浜、江橋、沈家行,過(guò)黃浦江至高橋鎮東北注入長(cháng)江,與東大盈浦、通波塘、新通波塘、蟠龍港、新涇港、桃浦、彭越浦等相交。虬江僅存數段殘留河道,彼此不相聯(lián)通,但可分段航行,東段仍保留原名,西段1981年改名西虬江。 ●楊樹(shù)浦港
楊樹(shù)浦港位于楊浦區西部。西北起走馬塘,東南注入黃浦江。原名楊樹(shù)浦,亦稱(chēng)楊名港、楊名浦、楊木浦、蘭路港、蘭州河。19世紀末葉后,人口增多,工商繁榮,"楊樹(shù)浦"遂逐漸成為區片名稱(chēng),為使區片名和河流名有所區別,將河流楊樹(shù)浦改稱(chēng)楊樹(shù)浦港。有航運和泄洪之利,長(cháng)陽(yáng)路以南可通行15噸級以下小船。 金山區
●龍泉港
龍泉港位于金山區東部。舊名鹽鐵塘,又稱(chēng)龍船港。原從金山衛東門(mén)往北直抵松江城,1956年和1977年曾將金山衛城河至盛梓廟一段長(cháng)約23公里河道拓寬浚深,還從河缺口改道往南,直通運石河。原山陽(yáng)鄉河缺口往西南到金山衛東門(mén)一段龍泉港改稱(chēng)老龍泉港。今龍泉港南起運石河,往北納紅旗港、中運河、浦南運河,至盛梓廟迄于運港,接葉榭港。長(cháng)19.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8~1.8米,寬5~8米,可通行20~60噸級船舶。 ●白牛塘
白牛塘位于金山區西部。古時(shí)原為狹長(cháng)湖蕩,后淤塞成河道。傳說(shuō)湖中曾出現過(guò)白色神牛,故名。南起黃良甫港與定光塘匯合口,往北沿金山、松江兩區邊界,北入大蒸港。長(cháng)約6.7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2.2米,河寬15米,可通行60噸級船舶。
●運港
運港位于金山區東北部,南泖涇與龍泉港之間。起自亭林市河,至盛梓廟迄于龍泉港、葉榭港交匯處。長(cháng)5.9公里。枯水期水深1.3米,河寬6米,可通行2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1200公頃。
●秀州塘
秀州塘位于金山區西部,西起七仙涇,往東經(jīng)金山區朱涇鎮北折至六里庵港。長(cháng)18.4公里。宋元時(shí),是華亭縣與秀州(今浙江嘉興)間的水驛道,故名秀州塘,亦稱(chēng)官塘、大官塘。可通行100~300噸級船只。為金山區與浙江嘉善區之間的主要航道,受益農田約6000公頃。 張涇河位于金山區中部。舊稱(chēng)張涇。南起金山衛城河,向西北流經(jīng)大石頭、角里、張堰、松隱入大泖港,中途穿越東紅旗港、牛橋港、利民河、中運河、前岡塘、后岡塘、蕩涇和池涇等。五代時(shí),
黃浦江
張堰鎮南有小官浦(后稱(chēng)青龍港)入海;張堰鎮北通松江城為張涇。明成化八年(1472年)筑海塘堵塞小官浦等后,乃在金山衛西北另辟新運鹽河通張堰,即今張涇河南段。長(cháng)26.4公里。枯水期水深1.5~3.5米,底寬8~10米,可通100噸級船舶。是上海石油化工總廠(chǎng)與張堰、松隱、新農等鎮間主要通航河道。受益農田約1.5萬(wàn)公頃。 ●胥浦塘
胥浦塘位于金山區西南部。西南會(huì )浙江省平湖縣上海塘(與金山區境交界處),往東納南來(lái)六里塘,北流接中官塘后折而東與惠高涇相匯。相傳為吳國伍子胥所鑿,故名。長(cháng)8.7公里。河底深度4~5米,河面寬40~60米,可通行100噸級船舶。 ●紫石涇
紫石涇位于金山區中部、松江區南部。南自張涇河往北穿越中運河、后岡塘,入黃浦江。長(cháng)10.3公里。1977年開(kāi)挖。以旁側小河赭石涇命名。枯水期航道水深2.4米,可通行60~10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4600公頃。紫石涇和張涇河合流處,為上海石油化工總廠(chǎng)引水工程的起點(diǎn)。
●面杖港
面杖港位于金山區西部。西起浙江省嘉善縣潮泥灘,水源來(lái)自長(cháng)泖,往東北流經(jīng)興塔,北入秀州塘。長(cháng)12.6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2米,底寬5~10米,可通航15~3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4000余公頃。 ●沙涇港
沙涇港位于虹口區中部偏東。北起走馬塘,往南經(jīng)江灣鎮春生橋,穿過(guò)中山北路、大連西路、四平路,南迄虹口港。曾名俞涇浦。長(cháng)7公里余。是虹口港主要支流。枯水期航道水深1米,可通行15噸級船舶。水質(zhì)嚴重污染。 ●虹口港
虹口港位于虹口區南部。亦名沙洪、穿洪或洪口。于嘉興路橋附近接俞涇浦,稍南,有沙涇港來(lái)匯,再東南流過(guò)鴨綠江路橋、漢陽(yáng)路橋,南入黃浦江。長(cháng)1.5公里。枯水期水深1.5米,寬5~8米。可通行30噸級船舶。 南匯區
●沈莊塘
沈莊塘位于南匯區西部、閔行區東南部。東起咸塘港,西入黃浦江。長(cháng)約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2米。可通行20噸級船舶。 ●奉新港
奉新港位于原南匯區西南部、奉賢區北部。北起大治河,經(jīng)蔡橋、頭橋,南迄浦南運河。長(cháng)10.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9米,河寬4米,可通行3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1200公頃。 ●周浦塘
周浦塘位于南匯區西北部、閔行區東部。東起咸塘港,往西經(jīng)題橋、陳行,至塘口入黃浦江。西口建有船閘。長(cháng)10.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2.5~3.4米,河寬8~10米。可通行10~10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3000余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