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賞析

前四句,寫寒冬已去,大地春回,眼前景物漸轉(zhuǎn)嫵媚。“斜漸長”“低欲墮”,承“婀娜”二字,寫初春景物,只隨手一筆,便覺柔媚動人。中四句寫冰消殘塊,樹吐紅葩,天地萬物都順應(yīng)春時,欣欣向榮,一片生機,看來喜愛春天的也不只是我一個?!捌睌M其薄,“玉”擬其色,“玉片”二字已佳,而“紅顆”更覺清新可喜:“坼”“排”兩個動詞相繼而來,便覺春意萌動,萬物俱活,而“排”字尤妙,不但寫出枝頭新萼的細(xì)密整齊,更隱隱有擬人意味,似可解,似不可解,意味無窮,下句“盡欣欣”三字與此同一妙趣。最后四句,再寫自己“愛春”之意。時而后園看花,時而檐前就暖,掩抑不住的喜悅之情。寫到這里,卻又忽然插寫一句心中的惆悵之意,眼看春晝漸長,天氣回暖,紅火爐已用不上了,可是畢竟陪伴自己度過了一個嚴(yán)寒的冬天,終究有些不舍。這首詩的題目是“立春后五日”,詩中寫的是春天剛剛來臨時的感受,主要的當(dāng)然是喜悅之情,結(jié)尾這一筆看似不合情理,其實又在情理之中,不但符合老人怕冷的心理,也符合一般人剛從寒冷的冬天走過來的心理,所以讀來反而倍覺真實、親切。正因為愛春心切,紅爐火不得不別,所以才有此惆悵,寫“惆悵心”,背面一筆,其實正好寫足愛春之意。眼前事,心中意,直直寫來,自然人妙,假如刻意安排,縱然字句精工,命意新巧,又哪能有此天然妙致?[3]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與元稹并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與元稹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官至翰林學(xué)士、左贊善大夫。

其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公元846年,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

查看更多

參考資料

[1] 立春后五日 · 古詩文網(wǎng)[引用日期2022-02-28][2] 立春后五日&[唐]白居易 · 讀秀[引用日期2023-03-09][3] 立春后五日 · 讀秀[引用日期202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