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軍初稱(chēng)河中節度使,至德二載(757年)設立,唐朝在今山西省西南部的節度使。

河中節度使治所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濟蒲州鎮),757年,管轄蒲州、晉州、絳州、慈州、隰州、同州、虢州,次年設蒲同虢節度使。759年升蒲州為河中府,節度使兼任河中府尹,耀德軍使。761年,改駐絳州,沁州歸屬澤潞節度使,同州歸屬澤潞節度使。764年,廢節度使為觀(guān)察使,駐河中府,管轄河中府、晉州、絳州、慈州、隰州,784年,改為節度使,管轄河中府、同州、絳州、陜州、虢州,785年,陜州、虢州設陜虢防御使。799年,改為防御觀(guān)察使,800年,改為節度使。808年,增加晉州、慈州、隰州。819年,改為防御觀(guān)察使,820年,改為節度使。

長(cháng)期管轄河中府、晉州、絳州、慈州、隰州,相當于今天山西省石樓、汾西、霍州以南和安澤、垣曲以西。822年,晉州、慈州另設觀(guān)察使,827年,晉州、慈州歸河中節度使。885年建號護國軍節度使。宋朝初年廢除。

中文名

護國軍

外文名

National Protection Army

別名

河中節度使

設立時(shí)間

至德二載(757年)

廢除時(shí)間

宋初

概括介紹

唐至德初置河中節度使,治蒲州,今山西永濟縣治,領(lǐng)蒲、絳、慈、隰、晉、同、虢七州,乾元初改為蒲同虢三州節度,尋復故,廣德初又罷,尋復置,興元初李懷光以河中六州叛,馬燧復晉慈隰三州,因析置三州節度使,及懷光平,其河中同絳遂別為一節度,元和初仍合為河忠晉絳慈隰節度,長(cháng)慶中又分晉茲二州為保義節度,未幾復合,廣明初王重榮有其地,光啟初賜軍號曰護國軍,天復初為朱全忠所并,五代因之,宋亦置護國軍節度,金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