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品特色
鳳梨酥是臺灣的著名小吃,外皮酥松化口,內(nèi)餡甜而不膩,此種“中西結合”的鳳梨酥,連西方人也贊賞有加,故逐漸成為島外觀光客最喜歡的臺灣手禮之一。正宗的鳳梨酥皮薄餡大,外皮酥松化口,鳳梨內(nèi)餡甜而不膩,其中為了口感需要,通常會添加冬瓜,成品非常好吃。
做法
做法一用料
食材 | 用量 |
餡料 | |
菠蘿 | 1000g |
麥芽糖 | 40g |
細砂糖 | 50g |
黃油 | 10g |
展開表格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1000g菠蘿先切小塊,菠蘿芯單獨切出來備用 |
步驟二 | 
步驟二 | 菠蘿芯用料理機打成泥 |
步驟三 | 
步驟三 | 菠蘿肉用刀切成小碎丁,這樣炒完的餡料會更有口感。用干凈的紗布,把菠蘿肉和菠蘿芯多余的汁水擠出來 |
步驟四 | 
步驟四 | 形成這種比較干的狀態(tài) |
步驟五 | 
步驟五 | 準備40g麥芽糖,和50g白砂糖和10g黃油。白砂糖也可以用紅糖,就是這樣子的話顏色會比較深。我試著放到40g白砂糖,成品還是有點酸。取決于大家的菠蘿的甜度 |
展開表格做法二用料
食材 | 用量 |
鳳梨餡 | |
去皮鳳梨肉 | 1000克 |
檸檬汁 | 15克 |
黃油 | 10克 |
桂花蜜 | 15克 |
展開表格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鳳梨餡
切塊的帶芯去皮鳳梨放入料理機攪碎,取出用紗布擠干水分; |
步驟二 | 
步驟二 | 取一口平底鍋,放入鳳梨碎,小火煸炒,待汁水基本收干倒入桂花蜜,擠入少許檸檬汁,再加入黃油繼續(xù)翻炒防止糊底,待餡料變成深黃色,用鏟子翻動不再粘連,并且有明顯拉絲,鳳梨餡就做好了。 |
步驟三 | 
步驟三 | 酥皮
低筋面粉篩入碗中,再加杏仁粉、奶粉和鹽,拌勻備用; |
步驟四 | 
步驟四 | 取一只小碗,倒入蛋黃和淡奶油,攪勻成蛋奶液備用; |
步驟五 | 
步驟五 | 室溫軟化的黃油篩入糖粉,攪拌至發(fā)白,分次加入蛋奶液,繼續(xù)拌勻; |
展開表格做法三用料
食材 | 用量 |
餡料 | |
鳳梨 | 1000g |
麥芽糖 | 30g |
糖桂花 | 40g |
黃油 | 10g |
展開表格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食材大合影~ |
步驟二 | 
步驟二 | 黃油室溫軟化 |
步驟三 | 
步驟三 | 加入蛋黃液拌勻 |
步驟四 | 
步驟四 | 再加入少許香草精和淡奶油拌勻 |
步驟五 | 
步驟五 | 打發(fā)至羽狀 |
展開表格做法二
主料
菠蘿5個,碎冰糖210g,麥芽糖180g
輔料
黃油250g,細砂糖40g,奶粉40g,全蛋液60g,低筋面粉325g,中筋面粉25g
步驟
1.菠蘿去皮去釘眼洗凈后切開, 果肉用原汁機磨成細蓉。
2.將果肉倒至鍋里,加入適量菠蘿汁和碎冰糖。
3.開中小火將果肉炒軟, 至水份收干后改小火。
4.炒至顏色變深且呈粘稠狀即可關火, 盛出放涼備用。
5.黃油室溫軟化后, 加糖粉,用電動打蛋器攪打至顏色變淺體積變大。
6.將蛋液分4次加入,每一次均攪打至完全吸收再加,直至完全吸收。
7.篩入奶粉、低粉、中粉,用刮刀略拌一下。
8.用刮刀翻拌按壓至干粉變少, 倒至桌面, 改用雙手輕輕按壓成團,無干粉狀即可, 不要過度搓揉,裝入保鮮袋放入冰箱冷藏松弛30分鐘左右。
9.土鳳梨餡秤好每個15克,搓圓備用,酥皮面團松弛后, 分割每個20克, 略搓圓備用。
10.收口后搓圓,使面皮厚度盡量一致, 放入長方形模具里,模具四個角先用手指推壓到位后, 再用手掌按壓緊實, 翻面再用手掌按壓一次, 讓面皮推滿模四個角且表面平整, 不能漏餡。
11.模具等距排放在烤盤上,放入已預熱180度烤箱中層, 烤10分鐘后取出翻面, 170度烤10分鐘, 再翻回正面。
12.烤好的鳳梨酥會有少許收縮, 可直接取出模具晾涼。
營養(yǎng)價值
有個笑話這樣說明了鳳梨酥的由來,巧克力跟鳳梨打架誰輸誰贏,答案是巧克力,因為巧克力棒,鳳梨輸,所以又叫做"鳳梨酥".當然 這只是博君一笑的笑話。一般聽到的說法是相傳在三國時代(西元220-280年),即劉備以喜餅迎娶孫權之妹,而訂婚禮餅中便有以鳳梨入餡制成的大餅。臺灣婚禮習俗中,訂婚禮餅共六種口味代表六禮,其中一種鳳梨臺語發(fā)音又稱"旺來",象征子孫旺旺來的意思,而鳳梨亦是臺灣人拜拜常用的貢品,取其"旺旺""旺來"之意,深受民眾喜愛 早期的鳳梨禮餅因太大塊,一般人消費不起,近百年前,臺中縣一位糕餅師傅顏瓶,經(jīng)常挑著擔子、帶著自己做的“龍鳳餅”到臺中販售。最初的“龍餅”是包了肉餡的大圓餅,同樣大小的“鳳餅”,則以菠蘿為內(nèi)餡。“龍鳳餅”因為吉祥的寓意,被認為是訂婚、結婚不能或缺的喜餅。后來經(jīng)過顏瓶改良,鳳餅縮小成每個大約二十五至一百公克的精巧小餅,鳳梨酥從此誕生。
臺灣不但盛產(chǎn)菠蘿,在民間習慣,菠蘿又代表“旺來”(閩南語菠蘿的發(fā)言)的吉利意義,因此這款小點心,竟在臺灣走紅超過一甲子。
鳳梨酥內(nèi)餡,并不是單純的菠蘿。為了口感需要,通常會添加冬瓜,這樣的口味已經(jīng)是大多數(shù)人的習慣。近年流行養(yǎng)生,臺北市面上可以買到加了五谷雜糧、松子、蛋黃、栗子等不同口味的鳳梨酥;餅皮也加入燕麥等食材,口感更為多元。也有業(yè)者改用其它水果做餡料,發(fā)明了例如香瓜酥、蜜李酥、酸梅酥等。
后來更演變?yōu)榻Y合西式派皮與中式鳳梨餡料所制成的現(xiàn)代"鳳梨酥",由于外皮酥松化口,鳳梨內(nèi)餡甜而不膩,此種"中西結合"的鳳梨酥,連西方人也贊賞有加,故逐漸成為外國觀光客最喜歡的臺灣手禮之一。鳳梨酥和鳳凰酥內(nèi)餡的口味有些區(qū)別,鳳梨酥是甜餡,而鳳凰酥是咸甜口味的,其中在鳳梨冬瓜餡的基礎上加些咸蛋黃,口味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