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蕨(學名:Neolepisorus ovatus?(Bedd.) Ching),株高20~4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密被卵狀披針形鱗片。葉叢生,葉片厚紙質,卵狀矩圓形或近三角形,基部較寬,側脈明顯;葉柄細而堅硬,呈栗色。孢子囊群較大,圓形,在葉背的側脈兩側排列不整齊。喜溫暖濕潤及半蔭的環(huán)境,散射光利于其生長,但不能忍受強光直射,耐寒冷及干旱,產于福建、浙江、安徽。

中文名

盾蕨

水龍骨目(Polypodiales)

植物界

真蕨植物門(Pteridophyta)

亞門

真蕨亞門

薄囊蕨綱(Leptosporangiopsida)

拉丁學名

Neolepisorus ovatus

水龍骨科 POLYPODIACEAE

亞科

瓦韋亞科 SubFam. Lepisorioideae

盾蕨屬 Neolepisorus Ching

命名者及年代

(Bedd.)Ching

分布區(qū)域

安徽,重慶,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四川,云南,浙江

亞綱

薄囊蕨亞綱

形態(tài)特征

盾蕨

植株高20-40厘米。根狀莖橫走,密生鱗片;卵狀披針形,長漸尖頭,邊緣有疏鋸齒。葉遠生;葉柄長10-20厘米,密被鱗片;葉片卵狀,基部圓形,寬7-12厘米,漸尖頭,全緣或下部多少分裂,干后厚紙質,上面光滑,下面多少有小鱗片。主脈隆起,側脈明顯,開展直達葉邊,小脈網狀,有分叉的內藏小脈。孢子囊群圓形,沿主脈兩側排成不整齊的多行,或在側脈間排成不整齊的一行,有時被盾狀隔絲覆蓋。

生長環(huán)境

喜溫暖濕潤及半蔭的環(huán)境,散射光利于其生長,但不能忍受強光直射,耐寒冷及干旱。冬季澆水量則相對減少,冬季溫度維持在15℃以上,要求土質肥沃、通透性好的土壤。

分布范圍

產福建(南平、崇安、連城、南靖、建陽、建寧)、浙江(鄞縣、慶元、龍泉、孝豐、淳安、壽昌)、江蘇(宜興、溧陽)、安徽(霍山、祁門)、江西(廬山、瑞金、廣昌、井岡山、銅古、安福、南豐、德興、鉛山、萍鄉(xiāng)、修水、遂川、宜黃、尋烏、樂豐、石城、玉山、會昌、上饒、大余)、湖南(宜章、永順、南岳、新寧、武崗、寧遠、黔陽、韶山、大庸、懷化、城步、衡山)、湖北(巴東、合豐、谷城)、河南(伏牛山、太行山)廣東(梅州市梅縣區(qū)、樂昌、連縣、乳源)、廣西(龍勝、臨桂、大苗山、百色)、貴州(雷山、羅甸、凱里、印江、貴平、江口、榕江、獨山、赤水)、四川(雷波、峨眉山、雅安、天全、巫溪、屏山、洪雅、相嶺)、云南(西疇、蒙自、麻栗坡、景東、雙柏)。

主要價值

草:苦,涼。清熱利濕,散瘀活血,止血。用于勞傷吐血,血淋,跌打損傷,燒、燙傷,疔毒癰腫。

病蟲害防治

灰霉病

主要為害植株的莖和葉。發(fā)病莖葉呈水浸狀腐爛,嚴重時整株枯死。防治方法是提高室內溫度,注意通風透光,降低濕度,定期噴藥,以預防為主。一旦發(fā)現病害,應立即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500倍液噴霧,7至10天一次,連續(xù)兩三天,注意交替用藥,以防產生抗藥性。

立枯病

發(fā)病植株葉片綠色枯死,而莖干下部腐爛,呈立枯狀。發(fā)病初期病株生長停頓,缺少生機。然后出現枯萎,葉片下垂,最后枯死。病株根莖處變細,出現褐色、水浸狀腐爛。潮濕時,自然狀態(tài)下病斑處也會產生蛛絲狀褐色絲體。防治方法是選擇充分消毒的培養(yǎng)土和腐熟的肥料作為盆土,忌積水。發(fā)現死苗應及時同盆土一并倒掉,上盆定植后,每隔10天噴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或用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澆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