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裂黃鵪菜(學(xué)名:Youngia paleacea (Diels) Babcock et Stebbins)是菊科黃鵪菜屬植物,高30-100厘米,根細(xì),木質(zhì),垂直直伸或偏斜,生長(zhǎng)于海拔1800-3400米的山坡或山谷林下、林緣或灌叢中,分布于四川(康定、道孚、泰寧、雅江、馬爾康、乾寧)等地。

中文名

羽裂黃鵪菜

亞綱

菊亞綱(Asteridae)

拉丁學(xué)名

Youngia paleacea

植物界

菊苣族(Lactuceae Cass.)、萵苣亞族

亞族

萵苣亞族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又稱木蘭綱。

別名

稃苞黃鵪菜(西藏植物志) 具苞黃鵪菜(云南種子植物名錄)

菊目(Asterales)

菊科(學(xué)名:Asteraceae),是菊亞綱最大的1科。

亞科

舌狀花亞科(Cichorioideae Kitam.)

黃鵪菜屬(Youngia)

羽裂黃鵪菜

命名者及年代

(Diels) Babc. et Stebbins

分布區(qū)域

四川,云南,西藏

羽裂組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細(xì),木質(zhì),垂直直伸或偏斜。莖直立,紫紅色或基部紫紅色,莖基被褐色的葉柄殘余,常自基部或上部圓錐狀傘房花分枝,全部莖枝無毛或有極稀疏的白色絨毛。基生葉全形倒披針形、長(zhǎng)橢圓形或橢圓形,有長(zhǎng)達(dá)6厘米的葉柄,葉片長(zhǎng)4.5-12厘米,寬1.2-4厘米,羽狀深裂或倒向羽狀深裂,側(cè)裂6-7對(duì),對(duì)生或偏斜,長(zhǎng)橢圓形或長(zhǎng)三角形,頂端急尖或長(zhǎng)尖或鈍或圓形,邊緣無鋸齒或少鋸齒,頂裂片寬線形、長(zhǎng)披針或鐮刀形,或葉片倒向羽狀淺裂,側(cè)裂片偏斜三角形或三角形大鋸齒狀,裂片或大鋸齒頂端急尖,有小尖頭,或葉片大頭羽狀淺裂,頂裂片三角形,邊緣有三角形大鋸齒或無鋸齒,側(cè)裂片2-5對(duì),橢圓形,頂端急尖或圓鈍;中下部莖葉與基生葉同形并等樣分裂,基部漸狹成長(zhǎng)或短翼柄;接花序分枝下部的葉及花梗上或花序梗基部的葉小或極小,線鉆形,全部葉兩面被皺波狀多細(xì)胞短或長(zhǎng)節(jié)毛。頭狀花序中等大小,多數(shù)在莖枝頂端排成圓錐狀傘房花序,含舌狀小花9-16枚。總苞長(zhǎng)9-13毫米,黑綠色;總苞片4層,外層及最外層短,長(zhǎng)0.7-1.4毫米,寬卵形,頂端急尖,內(nèi)層及最內(nèi)層長(zhǎng),披針形或長(zhǎng)橢圓形,長(zhǎng)9-13毫米,寬1.5毫米,頂端急尖,邊緣白色膜質(zhì),內(nèi)面有貼伏的微毛,外面無毛,近頂端有爪狀附屬物。舌狀小花黃色,花冠管外面有微柔毛。瘦果紡錘形,褐色,長(zhǎng)4.2毫米,向頂端漸窄,近頂端有收縊,頂端無喙,有14-15條粗細(xì)不等的縱肋,肋上有小刺毛。冠毛白色,糙毛狀,長(zhǎng)9毫米。花果期6-8月。

生長(zhǎng)環(huán)境

生長(zhǎng)于海拔1800-3400米的山坡或山谷林下、林緣或灌叢中。

分布范圍

分布于四川(康定、道孚、泰寧、雅江、馬爾康、乾寧、寶興、漢源、巫溪、奉節(jié)、城口、南坪)、云南(德欽、維西、中甸、麗江、鶴慶、東川、西藏(察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