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坌:據(jù)傳為平埔族原住民部落名稱的漢譯,因別字而曾有八里岔的誤名。1921年雅化地名為八里。

歷史

1630~40年代:臺灣荷西殖民時期。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開始,清潮派水師至淡水河口執(zhí)行海防。

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設立八里坌汛。

1718年:淡水河北岸設置淡水營,指揮官階級是守備。

1731年:雍正九年,臺灣北路淡水營的守備缺又調升一級為都司缺。

1731年:雍正九年,設立八里坌巡檢,首任巡檢是魯浩,是當時北臺灣最大的文官,管轄的地區(qū)包括整個大臺北以及基隆一帶。

1737年:乾隆二年,八里坌建城。八里坌莊民有錢的獻地捐銀、沒錢的出公工,構筑了一座土墻城堡,將巡檢的辦公廳舍圍起來,作為巡檢的駐地。

1750年:乾隆十五年,因風災造成巡檢署房屋損壞,八里坌巡檢遷移到新莊公館,此土城便逐漸荒廢,到清末僅存殘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