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人生
入教后,羅文藻以傳道員身份,隨利安當到南京傳教。傳教受阻,未及一年即返回福州。曾赴臺灣傳教。崇禎十年,又隨方濟會(huì )神父赴北京傳教,因明廷查禁,又折回福州,曾一度被福州當局收監,獲釋后回福安,仍熱心教務(wù),翌年被派到澳門(mén)傳教。

羅文藻主教
明崇禎六年(1633年),
多明我會(huì )士黎玉范與方濟各會(huì )士利安當來(lái)福安宣教。是年秋,羅文藻在利安當帶領(lǐng)下“受洗”,歸入主的名下,并以“額我略”為圣名。之后,羅文藻隨利安當到南京傳教。因發(fā)生“禮儀之爭”,傳教受阻,未及一年即返回福州。據說(shuō)一度赴馬尼拉傳教。崇禎十年(1637年),又隨方濟各會(huì )神父赴北京傳教,在此羅文藻受到湯若望器重,湯有意讓他到朝鮮宣教。但因明廷查禁,羅曾一度被朝廷收押,獲釋后回福安,仍熱心從事傳教。不久,福建教會(huì )遭到打擊,羅文藻被迫到澳門(mén)宣教。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
羅文藻隨黎玉范前往菲律賓馬尼拉,向多明我會(huì )報告中國教務(wù)。并在多明我會(huì )主辦的圣多瑪斯學(xué)院半工半讀。南明永歷元年(1647年)奉多明我會(huì )會(huì )長(cháng)多明戈·岡薩雷斯之命回國,在福建協(xié)助艾儒略傳教。同年,他在福安藤(頂)頭購地籌建藤頭教堂。永歷四年(1650年),在藤頭加入多明我會(huì ),成為中國第一位多明我會(huì )士。永歷六年(1652年)春,羅文藻第三次赴馬尼拉,在圣多瑪斯學(xué)院繼續攻讀神學(xué)、哲學(xué)。永歷八年(1654年),在馬尼拉城由鮑布來(lái)德主教祝圣為司鐸,成為神父。翌年,受派返回中國傳教。永歷十年(1656年),福安沿海海盜猖獗,到處抓人索取錢(qián)財。羅文藻為贖回被抓走的人質(zhì)奔波了半年之久。由于他為百姓做了好事,并積極傳播教義,許多人因而受洗歸主。清
順治元年(1644年),
羅文藻隨黎玉范神甫到菲律賓馬尼拉,向多明我會(huì )報告中國教務(wù),事后返澳門(mén)。順治二年,又隨安多尼神甫到馬尼拉,獲準入圣多瑪斯學(xué)院深造。順治四年回到福建協(xié)助艾神甫傳教。同年,他在福安藤(頂)頭購地籌建藤頭教堂。順治七年,在藤頭加入多明我會(huì ),成為中國第一位多明我會(huì )會(huì )士。順治九年春,羅文藻第三次赴馬尼拉,在圣多瑪斯學(xué)院繼續攻讀神學(xué)、哲學(xué)。順治十一年,在馬尼拉城由鮑布來(lái)德主教祝圣為司鐸,成為神甫。翌年,受派返回中國傳教。順治十三年,福安沿海海盜猖獗。到處抓人索取錢(qián)財。羅文藻為贖回被抓走的人質(zhì)奔波半年之久。由于他為百姓做好事,積極傳播教義,許多人因而受洗入教。康熙
四年(1665)
羅文藻第四次去馬尼拉,籌措傳教經(jīng)費,并受當地多明我會(huì )、方濟各會(huì )和耶穌會(huì )之托,回國視察各省修會(huì )所轄教務(wù),遍歷閩、浙、贛、粵、晉、魯、湘、川及江南(包括今江蘇、安徽兩省)、直隸(今北京、天津兩市,河北大部和山東、河南小部分地區)諸省。羅文藻在兩年內帶領(lǐng)三千多人受洗歸主。康熙八年(1669年),
清廷禁止天主教,外籍主教聯(lián)名上書(shū)羅馬教宗,要求提升羅文藻為主教,管理中國教務(wù)。教廷雖早在1658年即已準備在中國實(shí)行宗座代牧制,但因西、葡兩國的反對而作罷。1674年教宗克雷芒十世任命羅文藻為巴希利主教(具銜)、南京教區宗座代牧。3年后,他接到委任書(shū),為避免與葡萄牙保教權發(fā)生矛盾,遂上書(shū)謙辭。教廷勉其從命,指示他前往馬尼拉受祝圣。到馬尼拉后,多明我會(huì )駐馬尼拉省會(huì )長(cháng)嘉德朗反對為其祝圣,并命他在當地華僑中傳教,不準回國。后羅文藻得到奧斯定會(huì )幫助,潛行返國。康熙二十四年四月八日(1685年),羅文藻在廣州由方濟各會(huì )意大利主教伊大任為其祝圣,成為第一個(gè)中國籍主教,掌中國北部諸省教務(wù)。同年六月,羅文藻到南京任職。到任后即上書(shū)教宗,希望寬免中國籍神父讀拉丁文的要求,使中國人能更容易提升為神父。又要求豁免教士們要發(fā)誓聽(tīng)從主教的命令。南京教區的經(jīng)濟來(lái)源主要靠教廷傳信部少量撥款,并常受諸外國修會(huì )克扣。由于羅主教不受葡萄牙保教權的節制,未經(jīng)葡萄牙國王的同意,向教宗舉薦意大利人方濟各會(huì )余神父為副主教。多明我會(huì )斷絕一切接濟,羅主教因此缺乏經(jīng)費,而無(wú)法巡視教務(wù)。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他祝圣萬(wàn)其淵、吳漁山、劉蘊德等三位中國籍神父。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羅馬教宗宣布在中國成立北京和南京兩個(gè)主教區,與澳門(mén)分立,羅文藻被任命為南京教區主教。同年十月間,羅文藻突患重病,于次年二月安息主懷。康熙十八年,
教皇依諾增爵十一世重新任命羅文藻為南京主教,教廷傳信部及多明我會(huì )總會(huì )也勸他接受,羅文藻欣然應允。但因教皇的任命狀尚未到達,故祝圣事未能如愿。康熙二十三年,他回到福安穆陽(yáng),打算到巴盧主教處接受祝圣,但到達穆陽(yáng)教堂時(shí),巴盧主教已去世。康熙二十四年,意大利籍主教康和之持教皇手諭從馬尼拉來(lái)華,于四月八日在廣州城外方濟各會(huì )堂為羅文藻舉行祝圣大典。自此,他成為中國第一任華籍主教。同年六月,羅文藻到南京視事。到任即上書(shū)羅馬教皇,希望寬免中國籍神父讀拉丁文的要求,否則中國人就無(wú)法提升為神父;又要求豁免教士們要發(fā)誓聽(tīng)從主教的命令。在敬祖敬孔的問(wèn)題上,他雖遵從羅馬教廷的禁令,但在執行時(shí)卻能按照中國的民情,予以緩和。他不受葡萄牙保教權的節制,未經(jīng)葡萄牙國王的同意,向教皇舉薦意大利人方濟各會(huì )神父良尼沙為副主教。康熙二十七年,他又親自為吳漁山、劉蘊德、萬(wàn)其淵三位華人祝圣為神父。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羅馬教皇宣布在中國成立北京和南京兩個(gè)主教區,與澳門(mén)分立,羅文藻為南京教區主教。同年十月間,羅文藻在巡視教務(wù)途中,突患重病,轉回南京。康熙三十年病逝,葬于南京雨花臺。紀念
位於臺灣高雄市的文藻外語(yǔ)學(xué)院,即以紀念羅文藻主教而命名。